ASCO热评丨斯璐教授、连斌教授:晚期黑色素瘤新药治疗进展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3/6/28 14:42:21  浏览量:628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黑色素瘤在我国虽然是少见恶性肿瘤,但病死率高,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黑色素瘤领域发展迅速,新的治疗手段层出不穷,治疗指南也在不断更新。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 2023)年会于6月2日至6日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召开。

编者按:黑色素瘤在我国虽然是少见恶性肿瘤,但病死率高,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黑色素瘤领域发展迅速,新的治疗手段层出不穷,治疗指南也在不断更新。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 2023)年会于6月2日至6日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召开。在本次大会中,多项黑色素瘤晚期相关研究公布了最新研究结果,《肿瘤瞭望》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斯璐教授、连斌教授对亮点研究进行盘点。本次盘点共涉及三部分:第一部分针对脑转移、第二部分关于D+T联合方案、第三部分是新免疫组合(LAG-3和PD-1单抗)的数据更新。后续《肿瘤瞭望》还有针对辅助/新辅助治疗的报道,敬请关注。
 
脑转移
 
早期黑色素瘤(CLM)患者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风险因素的外部验证和列线图(摘要号:2012)
 
早期黑色素瘤并没有常规开展对CNS转移的监测(缺乏循证医学依据)。研究者曾在一项单中心(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A)研究中报道过与早期黑色素瘤CNS转移的相关因素,但缺乏外部验证,该研究旨在为脑转移监测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共纳入1998年至2014年两个机构(MDA和澳大利亚黑色素瘤研究所[MIA])中被诊断为Ⅰ-Ⅱ期黑色素瘤(AJCC v8)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原发肿瘤特征和临床事件。通过竞争风险方法确定CNS转移的累积发生率,包括死亡(排除没有CNS转移且最后一次随访时生存的患者)。MDA预后模型的外部验证是通过使用MIA数据的校准和区分来确定的。使用观察和预测结局的比值(O/P比值)来总结校准度。O/P比值为1表示校准度完美,<1太高,>1太低。通过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获得预测模型的区分能力(范围:0.5~1.0)。生成预测CNS转移累积发生率的列线图。
 
MDA队列(n=4332)和MIA队列(n=9610)中的患者和临床特征相似。MDA的中位随访时间比MIA长(88.9个月vs 26.3个月)。MDA的2年、5年、10年和最终的CNS转移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5%、4.9%、7.8%和11.0%,MIA患者为1.4%、4.7%、7.9%和10.8%。用于验证的初始MDA预测模型包括性别、原发肿瘤部位、黑色素瘤亚型、Breslow厚度(BT)、溃疡、有丝分裂率(MR)、淋巴管血管侵犯和神经周围侵犯。在2年、5年和10年对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原始模型的验证特性并不理想,预测估计值高估了观察值;因此对模型进行了改进。最终评估的简化模型包括原发肿瘤部位、黑色素瘤亚型、BT和MR。校准度方面,该模型的2年、5年、10年O/P比值分别为0.96(95%CI:0.75~1.17)、0.97(95%CI:0.84~1.11)和1.03(95%CI:0.91~1.15),AUC分别为0.75(95%CI:0.70~0.81)、0.71(95%CI:0.68~0.75)和0.69(95%CI:0.65~0.72)。简化模型与原始模型的AUC相似,但校准结果比原始模型好。
 
该列线图(包括原发肿瘤部位、黑色素瘤亚型、BT、MR)可以预测CLM中的CNS转移风险,将有助于对CLM患者的CNS转移风险进行分层,进而制定个性化的CNS监测策略。
 
专家点评
 
随着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黑色素瘤患者预期生存明显延长,发生脑转移的比例也明显提高,脑转移逐步成为黑色素瘤诊治的难点和热点。而早中期患者中脑转移的累计发生率,一直以来缺乏大样本的研究。本研究为早中期皮肤黑色素瘤CNS累计发生率的最大样本研究之一。研究结果确实验证了包括原发肿瘤部位、黑色素瘤亚型、BT、MR为预测CLM中CNS转移风险的最重要因素。那么其他亚型黑色素瘤是否同样适用?我中心于2022年发表在《欧洲癌症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的研究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该研究纳入了799例Ⅰ-Ⅲ期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患者,中位随访68个月,患者1年、2年、5年脑转移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1%、10.2%和19.5%。进一步单/多因素分析提示,BRAF突变、NRAS突变与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患者的脑转移风险增加呈显著相关。相比之下,除了临床病理特征外,该研究纳入了基因检测结果,而且重点关注肢端和黏膜亚型,研究结果对中国黑色素瘤患者更有启示作用。从两个研究的数据粗略对照来看,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2年和5年的脑转移比例明显高于皮肤型,跟这两个亚型预后差的特点呈现一致。
 
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PRMT5)脑渗透性抑制剂PRT811对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或葡萄膜黑色素瘤(UM)患者的Ⅰ期研究(摘要号:3008)
 
PRMT5催化蛋白质底物的对称性精氨酸二甲基化,参与组蛋白修饰、转录和剪接体的组装。PRT811是一种强效的、选择性的、脑渗透性PRMT5抑制剂,目前正在对晚期实体瘤、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和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进行Ⅰ期、多中心、开放标签、剂量递增和扩展研究(NCT04089449)。剂量递增阶段的结果已在先前报道过。本研究旨在观察PRT811在剂量递增阶段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或UM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选择年龄≥18岁,ECOG体力状况(PS)评分为0-1分,器官功能足够,经活检证实为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或UM,并且是耐药、难治或者不适合接受标准治疗的患者。患者每天口服15~800 mg的PRT811(QD;30天为1个周期)。主要目的是评估剂量限制性毒性的发生率,并确定PRT811的最大耐受剂量/Ⅱ期推荐剂量(RP2D)。次要目的是评估PRT811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疗效(RECIST v1.1/RANO)。
 
截至2023年1月13日,共纳入86例患者,其中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38例,转移性UM(MUM)23例。57.4%为女性,24.6%年龄≥65岁,91.4%ECOG PS为0-1分,8.2%未接受系统治疗。42例患者接受了600mg QD的预测RP2D治疗,19例患者接受了15~800mg QD治疗。总的来说,13%的患者仍在接受治疗。患者停止治疗主要是由于疾病进展(83.0%)、不良事件(AEs;5.7%)或退出治疗(5.7%)。最常见的治疗相关AE(TRAE;主要是1/2级)是恶心(49.2%)、呕吐(39.3%)、疲劳(27.9%)、便秘(14.8%)和血小板减少(14.8%)。最常见的3级TRAE是血小板减少(9.8%;治疗中断后可恢复)、贫血、疲劳和淋巴细胞减少(均为3.3%)。没有观察到4/5级严重TRAE(研究者评估);2例患者死亡与治疗无关。在16例IDH1/2突变(IDH+)的胶质瘤患者中,2例完全缓解(CR;1例仍在治疗中,持续时间:111周以上;1例停止治疗,持续时间:33周),1例未证实的部分缓解(PR),以及8例疾病稳定(SD)。在10例患有MUM和剪接基因突变(SPLC+)的患者中,1例已证实的PR(持续时间:43周),1例未证实的PR(仍在治疗中),4例SD。在22例患有胶质瘤的IDH-患者或13例患有MUM的SPLC-患者中,未观察到CRs/PRs。
 
PRT811在胶质瘤和MUM患者中表现出可接受的安全性和临床活性。
 
专家点评
 
脑胶质瘤和黑色素瘤一直以来在治疗药物上有相似之处,而葡萄膜黑色素瘤一直是黑色素瘤治疗领域的难点,靶向治疗(热点突变少)、免疫治疗(低TMB、冷肿瘤)疗效均欠理想。本研究中PRMT5抑制剂PRT811在脑胶质瘤及葡萄膜黑色素瘤均展示出初步疗效,不良反应相对耐受良好,为后续联合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从既往基础研究来看,PRMT5抑制剂与PD-1单抗联合有望将无响应的“冷肿瘤”变“热肿瘤”,从而有可能在未来成为PD-1单抗联合治疗的新拍档。另外,PRMT5作为一个表观遗传靶点,在调节关键细胞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DNA修复,细胞周期进展,转录调控和RNA剪接等。PRMT5抑制剂有可能进一步联合治疗促成“合成致死”,包括与其他PARP抑制剂的联合,或者与化疗药物(如替莫唑胺)等的联合,有可能开辟新的联合治疗方式。与在UM领域中已获批的Tebentafusp对照,似乎有效率高于Tebentafusp,但2022年ESMO会议报道的PRAME+CD3双抗(IMC-F106C)似乎更为有效,Ⅰ期研究数据显示了50%的有效率。但无论如何,目前对UM有效的药物极为有限,希望PRT811这一类新药的联合治疗能带来更多突破。
 
D+T联合方案

达拉非尼和曲美替尼±Navitoclax治疗BRAF突变转移性黑色素瘤(MM)的随机Ⅱ期试验(CTEP P9466)(摘要号:9511)
 
BRAFi和MEKi(DT)对于BRAF突变MM应答率高,但持久性有限,很多患者出现继发性耐药。临床前数据显示,靶向细胞凋亡介质可改善BRAF靶向治疗的应答和生存。Navitoclax(N)是一种BH3模拟物,可抑制BCL-2、BCL-xL和BCL-W。研究者此前在一项Ⅰ期试验中证明了D+T+N(DTN)对BRAF突变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本研究为一项随机Ⅱ期研究,比较了DTN和DT治疗BRAF突变M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NCT01989585)。
 
将BRAF突变MM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DT(标准剂量)或DTN(标准DT+N 225 mg,QD),并按最大肿瘤负荷(RECIST 1.1,目标病灶直径之和≥100 mm或<100 mm)分层。目标样本量为50例可评估的患者(每组25例)。允许此前使用过ICI,但不允许此前使用BRAF靶向治疗。共同主要终点是与历史对照组相比,估计DTN的完全缓解(CR)率,并评估DTN与DT治疗患者的最大肿瘤收缩。次要终点包括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2019年1月11日至2022年3月25日,共纳入56例患者,50例患者接受治疗(25例DTN,25例DT)。每组各有17例患者(68%)此前接受过ICI治疗。DTN和DT的ORR分别为84%和80%,CR率分别为20%和15%,这符合预设的主要终点CR的成功标准。两组的最大肿瘤收缩没有差异。中位随访时间为25.9个月,与DT相比,DTN治疗患者OS有改善的趋势(中位OS:36个月vs 25个月,log-rank P=0.07)。在基线肿瘤负荷较小的分层队列(n=37,74%)中,接受DTN的患者OS有显著改善(log-rank P=0.05),DTN的2年OS估计值为78%(95%CI:0.46~0.93),DT为57%(95%CI:0.29~0.77)。两组的PFS没有差异。最常见的治疗相关毒性(>50%的患者)是恶心(n=36)、腹泻(n=31)、疲劳(n=30)、发热(n=28)和呕吐(n=27),两组之间没有差异。
 
在BRAF突变MM患者中,DTN的CR率为20%,ORR为84%。与DT相比,接受DTN治疗的患者OS有改善的趋势;在肿瘤负荷较小的患者中,OS的差异是显著的。DTN方案可以考虑在ICI后的治疗中进一步探索。
 
专家点评
 
在过去的数年,D+T对于BRAF突变黑色素瘤患者来说,无论是辅助还是晚期治疗,都是首选标准治疗之一。D+T联合方案有效率高,缩瘤率好,研究者过去几年陆续在探索D+T+免疫等联合治疗方案,总体来说随机对照研究中取的阳性结果较少。该研究D+T+N的组合取得了较好的预期疗效,相比双靶组,无论是CR率、ORR还是OS均有显著提高,更难能可贵的是,研究中有近70%患者既往接收过ICI治疗,提示该组合可能成为BRAF突变黑色素瘤患者未来一线治疗或者ICI耐药之后的标准治疗。总体来说,该研究样本量有限,还有待于大样本的多中心Ⅲ期研究进一步证实。
 
新免疫组合
 
纳武利尤单抗(NIVO)+Relatlimab(RELA)对比NIVO单药在既往未治疗的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的黑色素瘤中的应用:RELATIVITY-047的2年结果(摘要号:9502)
 
在RELATIVITY-047研究(NCT03470922)中,与NIVO单药相比,NIVO+RELA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获益;虽然总生存期(OS)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也有观察到改善。经过盲态独立中心审查委员会(BICR)评估,NIVO+RELA的客观反应率(ORR)也比NIVO单药高。在本研究报告了最新的描述性分析(疗效、安全性和二次分析),并进行了长期(约2年)的随访。
 
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接受NIVO 480 mg+RELA 160 mg治疗或NIVO 480 mg治疗,每4周一次。主要终点PFS(RECIST v1.1)由BICR评估;次要终点包括OS和ORR。对黑色素瘤特异性生存期(MSS;定义为黑色素瘤导致的死亡,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和后续系统治疗的疗效结局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共有例355例患者接受NIVO+RELA治疗,359例接受NIVO单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25.3个月(最小随访时间为21.0个月)。在PFS、OS和ORR方面,NIVO+RELA仍然优于NIVO。在MSS中也观察到类似的改善。在关键亚组中,NIVO+RELA普遍优于NIVO(与此前的报告一致)。在NIVO+RELA和NIVO组中,分别有131例(36.9%)和136例(37.9%)患者接受了后续的系统治疗;61例(17.2%)和31例(8.6%)患者出现了导致治疗中止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任何等级),78例(22.0%)和43例(12.0%)患者出现了3-4级TRAE。总共有6例治疗相关的死亡(NIVO+RELA,n=4;NIVO,n=2);自上次分析以来,没有新增治疗相关死亡病例。
 
通过12.3个月的额外随访,在ITT人群以及关键患者亚组中,与NIVO相比,NIVO+RELA在PFS、OS和ORR方面均有一致的获益。与NIVO相比,NIVO+RELA的MSS更长。NIVO+RELA的安全性与此前报告的一致。
 
 
专家点评
 
这是RELATIVITY-047研究的长期随访报道。由于随访时间短,既往报道NIVO+RELA相比NIVO单药有显著的PFS获益,但OS未见统计学差异。2年的随访结果提示,与NIVO相比,NIVO+RELA在PFS、OS和ORR方面均有一致的获益。另外,此次增加了黑色素瘤特异性生存时间(MSS)的报道,与NIVO相比,NIVO+RELA的MSS更长。NIVO+RELA的安全性与此前报告的一致。结果进一步证实了NIVO+RELA新双免治疗的生存获益,目前该联合治疗方案在新辅助、辅助治疗等阶段的多个研究也在进行之中,结果备受期待。今年ASCO会议上Poster 9501和9548展示了再生元公司的同款组合的Ⅰ期研究结果,疗效似乎更优。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更关注此联合方案在肢端+黏膜黑色素瘤人群的疗效,去年ASCO会议上已报道LBL-007(LAG-3单抗)+特瑞普利单抗对于肢端黑色素瘤的有效率达27%,已证实其疗效,但在黏膜黑色素瘤中未见到明显疗效;今年ASCO会议Poster 9541继续展示了LBL-007(LAG-3单抗)+特瑞普利单抗+阿昔替尼在黏膜黑色素瘤中的疗效,有效率为45.4%,PFS已达5.7个月,总体来说LAG-3单抗+PD-1单抗在肢端黑色素瘤中疗效似乎高于PD-1单抗,但在黏膜黑色素瘤中并未看到这种趋势,可能与样本量较小相关,目前国内其他多个相关研究亦在进行之中。
 
Fianlimab(抗LAG-3)和西米普利单抗(抗PD-1)在晚期黑色素瘤中的显著持久应答:PD-1辅助治疗后分析(摘要号:9501)
 
既往研究显示,在两个未接受过晚期抗PD-(L)1治疗的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独立队列中,fianlimab+西米普利单抗(再生元公司的F+C)治疗的ORR为63.8%。F+C的用药组合在既往抗PD-1治疗中作为辅助治疗的益处尚不清楚。本研究(NCT03005782)介绍了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Ⅰ期安全性和临床活性数据,包括既往接受过辅助系统性治疗的患者。
 
3个独立的扩展队列,纳入患有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不包括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成年患者,同时患者未接受过晚期抗PD-(L)1治疗。所有患者接受F 1600 mg+C 350 mg,静脉注射,每3周一次(Q3W),持续12个月(如果有临床指征,可选择额外治疗12个月)。研究于2022年6月停止入组。在前24周,每6周进行一次肿瘤测量,随后每9周一次。
 
截至2022年11月1日,共98例患者入组并接受了F+C治疗。中位年龄为68.0岁,60.2%为男性,89.8%为白人。2.0%的患者此前接受过转移性治疗(非抗PD-(L)1),23.5%的患者此前接受过黑色素瘤辅助/新辅助系统治疗(无病期>6个月),包括13.3%接受过抗PD-1(纳武利尤单抗或帕博利珠单抗)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12.6个月,中位治疗时间为32.9周。分别有43.9%、32.7%和65.3%的患者发生了≥3级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EAEs)、严重TEAEs和免疫相关AEs(irAEs)。16.3%的患者因TEAE而停止治疗。除肾上腺功能不全(AI;所有等级为12.2%;≥3级为4.1%)外,irAEs的发生率与PD-1单药治疗的预估发生率相似。基于RECIST 1.1,研究者评估的总ORR为61.2%(12例完全缓解;48例部分缓解),中位DOR(mDOR)未达到[NR](95%CI:22.6~NE)。KM估计的中位PFS(mPFS)为15.3个月(95%CI:9.4~NE)。在此前接受过辅助治疗的患者中,ORR、mDOR和mPFS分别为60.9%(14/23)、NR和13.3个月。在此前接受过抗PD-1辅助治疗的患者中,ORR、mDOR和mPFS分别为61.5%(8/13)、NR和11.8个月。
 
F+C治疗在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显示出很高的临床活性,在相同的临床环境下,与其他获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合相比,F+C具有优势。本研究首次表明,双重LAG-3阻断可以在辅助抗PD-1治疗后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产生高水平的活性和显著的ORR。F+C治疗的安全性与抗PD-1单药治疗相似,但AI除外。
 
专家点评
 
此研究仍为LAG-3+PD-1单抗的新双免组合研究。纳入的患者大部分均为未接受过晚期治疗患者,结果显示,ORR为61.2%,中位PFS为15.3个月,横向对比,超越了大部分PD-1单药的研究疗效,但仍有待Ⅲ期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确认。研究中重点关注了既往接受过PD-1单抗辅助治疗的患者(13.3%)。此人群亚组分析中,无论是ORR、mDOR和mPFS,均和总人群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提示辅助PD-1单抗治疗患者,复发转移后予LAG-3+PD-1单抗新双免治疗仍可获得较佳疗效。文中未提及这部分患者辅助PD-1单抗治疗的时长,辅助治疗停药至复发转移的时长,这些信息将有助于进一步判断此人群治疗特点,希望在后续发表的论文中能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Merve Hasanov,Denai R.Milton,Serigne N.Lo,et al.External validation and nomogram for risk factors of CNS 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localized melanoma.ASCO 2023;abstract 2012.
 
[2]Varun Monga,Tanner Michael Johanns,Roger Stupp,et al.A phase 1 study of the 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5(PRMT5)brain-penetrant inhibitor PRT811 in patients(pts)with recurrent high-grade glioma or uveal melanoma(UM).ASCO 2023;abstract 3008.
 
[3]Zeynep Eroglu,Janice M.Mehnert,Anita Giobbie-Hurder,et al.Randomized phase II trial of dabrafenib and trametinib with or without navitoclax in patients(pts)with BRAF-mutant(MT)metastatic melanoma(MM)(CTEP P9466).ASCO 2023;abstract 9511.
 
[4]Hussein A.Tawbi,F.Stephen Hodi,Evan J.Lipson,et al.Nivolumab(NIVO)plus relatlimab(RELA)vs NIVO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metastatic or unresectable melanoma:2-year results from RELATIVITY-047.ASCO 2023;abstract 9502.
 
[5]Omid Hamid,Karl D.Lewis,Amy M.Weise,et al.Significant durable response with fianlimab(anti-LAG-3)and cemiplimab(anti-PD-1)in advanced melanoma:Post adjuvant PD-1 analysis.ASCO 2023;abstract 9501.
 
连斌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与肉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学博士,美国Moffitt Cancer Center高级访问学者;
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执笔人、《中国恶性肿瘤整合诊治指南》黑色素瘤分册执笔人、卫健委黑色素瘤诊疗规范专家组秘书;
CSCO黑色素瘤专委会秘书长、国家肿瘤质控中心黑色素瘤质控专委会委员、北京科创医学发展基金会黑色素瘤专委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临床科研创新发展专委会委员;
首届CSCO“35 under 35最具潜力青年肿瘤医生”、北京市医管局青苗计划人才、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北京市医管局培育计划人才;
第一作者于Ann Oncol、Clin Cancer Res、Ann Surg Oncol等肿瘤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ASCO、ESMO、SMR等国际会议以大会报告及壁报形式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成果改写了NCCN头颈肿瘤指南和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
 
斯璐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及肉瘤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CSCO黑色素瘤诊治指南》执笔人
《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毒性管理指南》执笔人
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神经系统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肿瘤学杂志》青年编委、副主编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审稿专家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黑色素瘤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