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研究>正文

潘燚教授谈SBRT+IO能否成为早期NSCLC新治疗标准丨ELCC 2025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4/22 11:50:52  浏览量:411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在2025 ELCC会议现场,《肿瘤瞭望》邀请广东省人民医院放疗专家潘燚教授针对“SBRT+IO能否成为早期NSCLC新治疗标准”这一问题分享见解。

在2025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肿瘤治疗”教育专场,一项题为“SBRT+IO:新治疗标准?”的报告介绍了SBRT(立体定向体部放疗)联合免疫肿瘤(immuno-Oncology,IO)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研究进展,指出肿瘤体积较大或存在远处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SBRT+IO治疗获益更显著,人工智能(AI)或可辅助筛选获益人群。
 
在2025 ELCC会议现场,《肿瘤瞭望》邀请广东省人民医院放疗专家潘燚教授针对“SBRT+IO能否成为早期NSCLC新治疗标准”这一问题分享见解。
 
潘燚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肿瘤学教研室副主任/放疗科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放疗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国家肿瘤学名词编写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人工智能临床运用专委会副主委
广东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常委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理事会理事
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ancer Cell,Lancet,Radiotherapy&Oncology发表文章,单篇最高影响因子98.4分,最高他引148次
 
《肿瘤瞭望》:SBRT是医学上无法手术的I期NSCLC的标准治疗方案,鉴于免疫联合放疗有协同增效作用,许多研究都在探讨免疫联合放疗对不可手术早期NSCLC的影响。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和未来研究趋势,SBRT联合免疫疗法有望成为早期NSCLC的新治疗标准吗?

潘燚教授:目前临床研究展示的数据并不一致。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张玉蛟教授2023年发表于《柳叶刀》的II期研究显示,在IA-IIB期且无淋巴结/远处转移(N0M0)及肺实质复发(孤立病灶,≤7cm)的NSCLC患者中,SBRT联合4个周期的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相比单用SBRT改善了主要终点4年无事件无生存(EFS)率(77%vs.53%;HR=0.38),但II期临床研究结果并不足以改变临床实践。
 
SBRT+PD-(L)1抑制剂对比单用SBRT治疗早期NSCLC患者的III期研究包括PACIFIC-4(SBRT±度伐利尤单抗)、KEYNOTE-867(SBRT±帕博利珠单抗)和SWOG S1914(SBRT±阿替利珠单抗)。随机对照KEYNOTE-867试验为阴性结果,SBRT+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未切除的I/II期NSCLC,对比SBRT未显示出EFS或总生存(OS)的改善,并且与单独SBRT相比具有更大的毒性。因为缺乏III期临床研究证据支持,目前不能认为SBRT联合免疫治疗能成为早期NSCLC新标准治疗。期待SBRT+度伐利尤单抗对比SBRT+安慰剂治疗I-II NSCLC(T1-T3N0M0)的PACIFIC-4试验结果公布能为我们提供更多信息!
 
当前临床研究表明,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同步联合策略在不同分割模式及剂量方案下均未能展现出预期的协同效应。无论是在局部晚期NSCLC患者中采用常规分割的PACIFIC-2(同步放化疗+度伐利尤单抗)以及CheckMate73L(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后序贯双免疫治疗)等临床试验,还是在小细胞肺癌中开展的NRG-LU005试验(同步放化疗+阿替利珠单抗)试验,均获得阴性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采用SBRT的KEYNOTE-867研究也未能突破这一困局,提示同步放免联合治疗可能并非最优研究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放疗和免疫夹心治疗模式或提供新的突破方向,其潜在优势仍有待III期临床试验验证。需特别强调的是,放疗对免疫系统的调控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通过释放肿瘤新抗原和促进抗原呈递激活免疫应答,另一方面可能通过诱导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削弱治疗效果。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二者协同作用机制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最佳给药时机,以突破当前治疗瓶颈。
 
《肿瘤瞭望》在ELCC现场报道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非小细胞肺癌

分享到: 更多